体用作为思维工具,比之体义更具有普适性。
追究近代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批评,常常以为那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积习,但从思想上讲,儒道释三教合流造就的前述散人们,才是这种状况的真正来源。他既然认为中国以往的传统本身不具有那样一种传统,那么,牟宗三三统并建说的实质,就主要是从他这里来缔造一种新的传统。
按照牟宗三的解释,假使一心开二门之起生灭而对世俗的世界有所关注,那也只是一个成了佛的人,为了引渡众生而惑留众生的权宜而已,并非是正面肯定一个受天道法则约束的现实世界的有效性,并把世俗事务的认识和治理视为自己的当然使命。从理论上讲,假使存在一个外在于人心的神性之天或上帝有效地支配着人和世界,并在其宗教传统上对人的生死祸福和生命的前景给出解释,那么,它就是一个以信仰为基础的外在超越型式。他认为,依据此纲维,可以开出中国文化发展之途径,以充实中国文化生命之内容。但是,中国哲学的精髓恰恰在于,在相当于康德物自体与现象二分的执与无执两层存有论中,以心性明觉超越有执的世界切入无执的存有,从而修持超越的自由无限心。不活动,则无法运作心体的明觉灵性去上达超越的自由无限心。
所以,牟宗三在中国哲学传统的叙事上,需要做出一系列非常重大的学术处理。太过较真的现实态度,就跟他们旺盛的灵性所追求的无执的自由无限心南辕北辙了。[110]已有学者指出:在中国诠释学的重建过程中,多数学者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使用诠释学这一概念,对中国古代诠释思想中的本体论内涵挖掘不够,从而未能真正实现与西方当代诠释学的沟通与对话。
总之,经典诠释的步骤,首先就是诠释态度问题,即首先必须对经典的语言文字表达采取一种存疑的态度。[39] 李健:《公共阐释: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》,《求是学刊》2018年第3期,第108‒115页。关于孔子《春秋》的这种新义,后世儒者有许多说法,如《公羊传》《榖梁传》、董仲舒《春秋》公羊学等。[78] 朱熹:《孟子集注·离娄下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292页。
[99] 黄玉顺:《如何获得新生?——再论前主体性概念》,《吉林师范大学学报》2021年第2期,第36–42页。[93]《孟子注疏·万章下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746页。
[19]《孟子注疏·公孙丑上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691页。及其长也,无不知敬其兄也。[107] 黄玉顺:《注生我经:论文本的理解与解释的生活渊源——孟子论世知人思想阐释》,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》2008年第3期,第44–49页。[27]《孟子注疏·离娄上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718页。
夫《春秋》……存亡国,继绝世,补敝起废,王道之大者也。三、经典本义的理解:以意逆志上述毛亨所说的诗者,志之所之,涉及志,即涉及孟子以意逆志的诠释方法。当然,孟子所针对的并不是圣人之意或志本身,而是其辞与文,或其言与书,即其言辞的表达与文字的记载。[76] 杜正伟:《论孟子以意逆志说的诠释学对话基础》,《时代人物》2021年第8期,第1‒2页。
[14] 黄玉顺:《中国正义论纲要》,《四川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09年第5期,第32–42页。那么,孟子是怎样知言,即怎样洞察这些邪说的呢?孟子指出了这些邪说的来源:生于其心,即都是生于某种邪而不正的情感和意欲。
[53]《周易正义·系辞上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82页。(二)托文赋义:经典新义的生成孔子尽管用了一个取字,似乎他本人对《春秋》的意义毫无贡献,只是拿来而已。
众所周知,汉语情有两层含义:一指情感。《武成》是《尚书·周书》的篇目,今本属于东晋梅赜《伪古文尚书》,原本已亡逸,学者认为即《逸周书·世俘》。学界对此已有许多研究成果,但仍留下了许多可以商榷的空间。所谓王者之迹熄指春秋时期以来,西周建立的王权封建制度衰落,圣王合一不再。其义是说孔子编纂《春秋》的微言大义。[89]《春秋左传正义·昭公二年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029页。
故曰:《春秋》之称微而显,婉而辨。[26]《孟子注疏·公孙丑上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691页。
但这并非事实,而是文学修辞的夸张手法。[54] 吴淇:《六朝选诗定论缘起·以意逆志》,《六朝选诗定论》卷一,江苏广陵书社2009年版。
夫我乃行之,反而求之,不得吾心。固矣夫,高叟之为诗也。
这里的辩说正是上文谈到的辩的第二层含义:辩论。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。[98] 这种社会背景,对于作者这个主体来说,显然就是前主体性、前存在者的、作为存在的生活。[45]《毛诗正义·周南·关雎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69‒270页。
[37] 朱熹:《孟子集注·公孙丑上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233页。因此,《说文解字》志意互训:志,意也。
但是,与作者一样,诠释者这个人作为主体也是其时代生活的产物。不言,谁知其志?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。
其实,孟子的论世知人思想显然已进入了前存在者前主体性的视域。如果作者及不同的诠释者在面对相同的境遇时,都能够进行叩问本心的工夫,他们就往往能够获得相同的见解。
……[33]这里所说的知言,即明白和洞察对方的言论具有怎样的意义,属于诠释学中的理解问题。……世衰道微,邪说暴行有作。因此,理解文本,不能望文生义。这样的托文赋义,有学者称之为自我阐释,认为孟子是‘自我阐释的先驱者[84],这虽然不尽确切,似乎是纯粹的六经注我,但也并非全无道理。
孟子正是这样认知的:王者之迹熄而《诗》亡。[104] 伽达默尔:《诠释学:真理与方法》II,第25页。
[65] 张榆甜:《孟子以意逆志说与西方作者中心的阐释学思想比较》,《沧州师范学院学报》2022年第3期,第90‒96页。孙奭疏:当先广博而学之,又当详悉其微言而辩说之。
有学者质疑道:像赵岐那样,把‘人情不远作为‘以意逆志的基础似乎不妥。朱熹集注:遁,逃避也。
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-12-21发表在极致时空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tiafn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66566/0390.html
有话要说...